行业资讯2016/02/24

【苏州APP开发】为什么说“未来APP得社交者才能得天下”!

当你点击微信红包等待“拆”的那一刻,当你在支付宝咻咻中参与春晚互动,当你在各种手机游戏中正玩得酣畅淋漓……
  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现象——我们已经进入全民APP时代。在移动互联浪潮推动下,各种各样的APP正走向每个人的手机端,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变得方便、快捷、智能。但是,反观当今市场上众多APP应用,我们的APP真的都已经足够完美了吗 ?是否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:什么是APP生存的根本,APP的下一个十年是什么?
  “能够颠覆APP未来的杀手锏功能其实不是别的,正是社交。”Testin创始人兼CEO王军认为:APP的未来已来,只是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流行趋势,也许五年后我们才会发现每一个APP都具备了社交属性。
  箭扣科技Arrownock CEO 徐旸也抛出同样的观点:“如今一些大公司推出的APP正活跃着大量用户,虽然这些APP暂时‘很牛’,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,他们不愿意自废武功重新创新。所以,APP市场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,并且APP社交化只是开始不是结束。”
  App社交化才刚刚开始
  “无社交不APP”,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!在中国,具有社交性质的最强的APP非“微信”莫属;在美国也一样,Uber因社交快速占领市场。微信之所以深受用户喜欢,那是因为它确实做得好,虽然微信有第三、第四层应用,但微信始终保持着“功能简单”特色,并且微信上的所有应用和用户息息相关。但是仅有个别几家具有社交属性的APP就足够了吗?
  放眼望去,中国很多电商APP或者一些生活信息类的平台,明显存在很多问题,缺少沟通、互动、分享功能,严重影响用户体验。
  如果与你相关的一个应用在A地,但是要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却在B地 ,这显然属于不平衡行为。“能量守恒定律”要求人类必须生活在一个平衡的世界里。比如:我们正在使用的是一个健康类的APP应用,与健康相关的交流都应该发生在这个APP上,而不是微信。同样,如果我们要打车,与打车相关的业务联系也应该发生在打车软件应用上,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软件。这样世界才能平衡,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因此更加高效、人性。
  换言之,中国APP竞争还处于农耕时代,大部分APP还并非那么尽善尽美,都是先圈地满足企业生存需求,然后等有了更多余钱后再去考虑如何让APP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。这种思路或者模式开发出来的APP必定不会长久,给后来的竞争者带来了更多机会。“微博”为什么做不过“微信”?可能各有各的看法!从技术角度看,微博和微信的底层技术是相同的,都可以分享、聊天、交朋友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,但是最终“微博”还是输给了“微信”,根源不是功能、不是技术,更不是知名度,而是用户体验。而“社交”可能就是APP服务提供商们实施新一轮竞争的未来突破口。
  社交是移动互联发展的必然结果
  “万物互联”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向往。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,我们距离互联互动的世界越来越近,而当个人与个人、个人与企业、企业与企业的边界开始在被打通,连接越来越多,沟通越来越频繁,社交需求顺势而生。
  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:家长要送孩子去上学,中间会有用车服务、送餐服务。此时,家长就会考虑约来的车是否安全,送餐服务是否正规、卫生等问题。另外这个约车APP在推出信用卡服务,如果给这个APP充值是否靠谱。但如果这个APP由熟悉的人推送来,或者司机刚好认识孩子,孩子也认识司机,那意味着孩子放学后就可以直接派司机去接,用户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。
  再比如,如果有一个APP软件覆盖了25到35岁的妈妈,所有人均可通过APP的社交属进行沟通和互动,并且通过分享或者代理机制形成了信息留存,那么微商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,很多人就不会在微信上进行买卖交易。
  此外,随着APP社交化能力的增强,我们会看到社群力量的强大。具有这种能力的APP可能不仅只有Facebook、微信,还有米粉,以及其他聚集着大量用户的载体。他们可能是动辄几百万的人群,用一种简单、粗暴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同一件事情。当我们的沟通的能力或者沟通工具越来越强,社群就变成一种自然组合方式。即使每个人相互并不认识,但是当这个行为主体发起一个需求时,就会像搜索引擎一样,立刻获得回应,让人和人之间更直接、有效、智能地进行沟通。
  技术已不再是障碍
  未来APP不只存在于想象之中。作为中国最大的开发者服务平台,Testin一直致力于帮助开发者提升App的质量。同时,依托庞大的App测试数量,Testin也会定期推出Testin AppBase实力象限(Testin AppBase Synergy Quadrant)排行榜,为市场、运营、产品研发等部门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。
  通过各种行业数据比对,Testin认为很多APP的市场行为依然简单、粗暴,还没有把完全形成用户粘性。比如:用车行业,还只是依托费用补贴的形式吸引用户,没有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。如果深入用户场景,把用户数据沉淀下来,通过社交的方式来运营,用车服务体验会更好。
  为了让APP更具粘性,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交互功能开发的箭扣科技,也在做相关尝试。 “如何通过图形数据的形式获取社交关系?未来我们要推出快社交服务。” 在徐旸看来,很多 APP社交可以通过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实现,不一定非要加分享、朋友圈等功能才是社交。 以大众点评网为例,如果短期内它要做更多功能开发,应该从何处下手?其实我们基于用户数据就可以发现很好的社交结构。比如:如果有那么一小撮人经常在在同一个地点购买同样一种物品,那说明他们有着共同的习惯,针对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。
来源:比特网